幸福丹麥
教養法
北歐幸福
密碼
hygge
Key
信賴
放鬆
捨放
彈性工作制
丹麥人
工作思維
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25 的部分內容,重點在於關懷與分享、與他人共進餐點、與他人同住、與他人連結、支持他人、信任他人、以及給予他人等主題。以下是這份文件主要的主題、重要概念和事實的詳細簡報:
簡報文件: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25(摘錄)
文件來源: Excerpts from "WHR+25.pdf"
免責聲明: 本報告中表達的任何觀點不一定反映聯合國任何組織、機構或計劃的觀點。報告由獨立專家以個人身份撰寫。
主要主題與發現:
- 社會連結與幸福感 (Caring and sharing, Connecting with others, Supporting others, Trusting others, Giving to others):
- 報告的核心主題強調社會連結和人際關係對幸福感的重要性。不同的章節探討了不同形式的社會互動和支持。
- 「關懷與分享」章節提到,個人生活評價的重要預測因子包括同理心以及對他人福祉的關心。
- 「與他人連結」章節探討了社會連結如何影響主觀幸福感,並指出緊密的社交圈可以提供安全感和歸屬感,有助於心理健康。研究顯示,一個人的「社會微氣候」(朋友和社區成員的情感特質以及鄰里關係)即使超出個人控制,也會影響幸福感。
- 「支持他人」章節可能探討了幫助和支持他人對捐助者和受助者幸福感的影響。
- 「信任他人」章節深入探討了社會信任的重要性,特別是人際信任(廣泛信任陌生人)與制度信任(信任政府、司法等機構)的區別。研究發現,社會信任與政治立場有關,例如極右翼選民的社會信任度較低,對陌生人和廣大社會的不信任感更強。
- 「給予他人」章節討論了慈善捐贈等行為與幸福感的關聯。
- 利他行為與幸福感 (Caring and sharing, Giving to others):
- 報告強調了利他行為對個人幸福感的正面影響。
- 「關懷與分享」章節指出,進行慈善行為(捐款、志願服務、幫助陌生人)與更高的生活評價相關。如果這些行為作為單獨變量包含在模型中,它們都具有顯著影響,其中捐贈的影響大約是志願服務或幫助陌生人的兩倍。
- 報告使用「丟失錢包」實驗來衡量預期利他行為。這些實驗表明,預期錢包歸還率(尤其是陌生人)與實際歸還率高度相關,也與社會信任度的調查結果相關。
- 預期鄰居歸還錢包反映了當地的社會背景,與個人「有人可以依靠」的答案高度相關。預期警察歸還錢包與人們對公共機構(尤其是司法系統的誠實度和效率)的評價正相關。預期陌生人歸還錢包反映了更廣泛的社會結構。
- 共進餐點與社會孤立 (Sharing meals with others):
- 「與他人共進餐點」章節探討了獨自用餐的趨勢及其與社會指標的關係。
- 研究發現,獨自用餐的比例顯著增加。在2023年,有18%的受訪者表示前一天所有餐點都是獨自吃的,而2003年為12%,增加了50%。獨居者獨自用餐的比例更高,2023年為69%,2003年為55%,增加了25%。
- 雖然獨居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獨自用餐的增加(約15-20%),但在控制了家庭規模、年齡、性別和收入後,獨自用餐的顯著增加仍然存在。
- 男性獨自用餐的比例普遍高於女性。
- 獨自用餐與互惠、信任和利他主義等社會指標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儘管這些關係相對較弱。
- 家庭結構與生活滿意度 (Living with others):
- 「與他人同住」章節分析了家庭規模和構成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 家庭規模通常由孩子數量和共同居住的家庭群體類型決定。
- 全球範圍內,平均家庭規模正在縮小。
- 單親家庭(特別是單親母親家庭)在發展中地區有所增加。
- 人口老齡化導致多代同堂家庭增加,尤其是在經濟限制和文化規範傾向於家庭照料的地區。
- 研究表明,在某些地區(例如墨西哥),家庭規模與生活滿意度之間可能存在倒U型關係,即太小或太大的家庭規模都可能導致較低的生活滿意度。
- 在墨西哥的分析顯示,與有孩子的夫婦相比,單親家庭的生活滿意度較低,並且在所有生活領域的滿意度都較低。然而,與沒有其他親屬的單親家庭相比,有其他親屬的單親家庭報告了更高的生活滿意度,這主要歸因於他們在情感生活和個人關係上的更高滿意度。
- 「絕望之死」與社會行為 (Supporting others):
- 「支持他人」章節探討了「絕望之死」(自殺、酒精和藥物濫用導致的死亡)的趨勢及其與親社會行為的關係。
- 報告分析了2000-2019年間不同收入國家「絕望之死」的數據。
- 總體而言,「絕望之死」的數量在全球範圍內略有下降,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和中高收入國家,這主要是由於自殺率的下降。然而,在高收入國家,儘管自殺率下降,但藥物和酒精濫用導致的死亡卻有所增加。
- 親社會行為(捐贈、志願服務、幫助陌生人)與「絕望之死」呈負相關,特別是捐贈行為。這表明參與幫助他人的活動可能與降低「絕望之死」的風險有關。這種關係在不同年齡組別中有所不同,對老年人(60歲以上)和男性影響更為顯著。
- 社會支持和對腐敗的感知也與「絕望之死」相關。
- 重要的是,「絕望之死」與生活評價不同。前者源於負面的絕望感,後者是對生活更為認知性的評價。
- 國家幸福感排名與趨勢:
- 報告根據2022-2024年的數據對國家進行了幸福感(Cantril Ladder)排名。
- 前十名中有五個是北歐國家,並且這些國家在過去十年中排名有所提升。芬蘭(從第7位升至第1位)和冰島(從第9位升至第3位)的提升尤為顯著。
- 一些主要的工業國家(如瑞士、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排名有所下降,被擠出了前十名。
- 與2005-2010年基期相比,生活評價增長最快的國家主要集中在中歐和東歐,這反映了歐洲幸福感的趨同趨勢。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喬治亞、拉脫維亞和羅馬尼亞位列前五名增長最快的國家。
- 一些西方工業化國家(如美國、瑞士和加拿大)的生活評價出現了顯著下降,跌幅超過0.5分,位列下降幅度最大的15個國家之中。
- 衡量幸福感的關鍵因素 (Executive summary, Caring and sharing):
- 報告使用了六個關鍵變量來解釋國家生活評價的差異:GDP per capita(對數)、Social support、Healthy life expectancy、Freedom to make life choices、Generosity、Perceptions of corruption。
- Generosity (慷慨) 的衡量標準是將國民月度慈善捐款平均值對人均GDP對數進行迴歸後的殘差。
- Perceptions of corruption (腐敗感知) 是對兩個問題二元答案的平均值:「腐敗在政府中是否普遍?」和「腐敗在企業中是否普遍?」。
- 國際援助與難民 (Giving to others, Refugees):
- 報告提供了官方發展援助(ODA)的數據,顯示了各國ODA佔GDP的比例和人均ODA金額。北歐和西歐國家通常在人均ODA方面表現更高。
- 報告也提供了難民數據,顯示了各國收容難民的數量及其佔總人口的比例。黎巴嫩、約旦和蒙特內哥羅是收容難民佔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
關鍵事實與數據:
- 2022-2024年期間,幸福感排名前十位的國家中,北歐國家佔據重要位置,芬蘭位居榜首。
- 美國、瑞士和加拿大在2022-2024年期間的生活評價出現顯著下降。
- 中歐和東歐國家的生活評價呈現顯著上升趨勢。
- 2023年,18%的受訪者表示前一天所有餐點獨自吃,比2003年增加了50%。
- 在獨居者中,2023年69%的人獨自用餐,比2003年增加了25%。
- 在2000-2019年期間,「絕望之死」在全球範圍內略有下降,但高收入國家的藥物和酒精濫用導致的死亡有所增加。
- 親社會行為(尤其是捐贈)與「絕望之死」呈負相關。
重要引文:
- 「任何表達的觀點不一定反映聯合國任何組織、機構或計劃的觀點。」 (Any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report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of any organization, agency or program of the United Nations.)
- 「鄰居的仁慈代表了當地的社會環境,而預期陌生人歸還錢包反映了更廣泛的社會結構。」(The benevolence of neighbours represents the local social context, while expected wallet return by strangers reflects the broader social fabric.)
- 「歐洲幸福感的趨同已持續十多年,這在中歐和東歐國家顯而易見。」(the European happiness convergence that has been clear for more than a decade.)
- 「獨居的增加至少部分解釋了獨自用餐的增加,但這顯然還有更多原因。」(the rise in living alone is, at least partly, to blame for the rise in dining alone, there is clearly much more to the story.)
- 「緊密的社交圈可以提供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促進心理健康。」(tight-knit social circles can offer a sense of security and belonging, thus promoting mental health.)
- 「極右翼選民的社會信任度非常低。對於民粹主義右翼而言,這種低信任不僅限於陌生人,也擴展到其他所有人,從同性戀者到他們自己的鄰居。」(Far-left voters have a higher level of social trust, while right-wing populists have a very low level of social trust. For the populist right, this low trust is not limited to strangers, but also extends to others in general, from homosexuals to their own neighbours.)
- 「親社會行為的參與與絶望之死負相關,尤其是在男性和老年人中。」(engagement in prosocial behaviour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aths of despair, especially among men and 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這份簡報總結了文件中的核心內容,強調了社會連結、利他行為、家庭結構和社會信任在影響個人和國家幸福感及福祉方面的重要性,同時也關注了獨自用餐和「絕望之死」等負面趨勢。
convert_to_text
轉換成來源
工作成就感
成為對社會有貢獻之人
例如:付稅金付得很開心繳更多稅也沒關係。繳稅也等同於貢獻社會。
滿腔熱血
勝過一切
專注時間
不看手機
提升生產力
生產力源於
熱情
喜悅
睡眠
7-8小時
工作
有意義
符合興趣
工作室
即教育場域
例如:藉由工作加強專業知識,也希望能讓溝通能力變得更好。
持續成長
打造
平靜安穩
時光
職場關係
具體方法
平等傾聽
全員意見
直接溝通
以解決問題為目的
員工適任否
專長
興趣
優先建立
下屬下容易工作環境
聽取下屬意見
應用組織
改造
相互詢問
為何需要
讓下屬理解
自己的⻆色
例如:主管為了建立與下屬的信任關係,有必要傾聽他們想實現的事情和意見。
抱持平等容易討論
等待下屬上門
直接指出問題行為
核心部分不退讓
其他都可妥協
多樣化個性是資源
有意識的認同之
員工社會性佳
社會性就是團隊的潤滑油能將團隊成員多元性的個性組織起來變成可順利運作的機器。
社會性是什麼?
- 解決問題為目標——坦白溝通。
- 不認為質疑、表達意見是針對個人——對事不對人
- 選擇戰場——只關注核心
- 民主的理解——平等傾聽全員意見。
組織成效好
在意的事務
就好學
記得多少
就是關心程度
不過於忍耐
想說就說出來
運用知識的能力
比知識重要
放手交辦
信任放手
讓下屬勇往直前!例如:若下屬問你,我可以做這樣做嗎?你可以這樣子?回應:如果你認為那個方法最好,就去做吧。只要選擇你認為最好的方式去執行就行。若成果不如預期,請向我報告。到時我們再一起討論改善的方法。
尊重下屬工作方法
時間價值
先做再說
已有目的地
工作成效
取決於人際關係
宏觀管理
平等
上下關係
計劃會改變的
失敗是必然的
失敗時
抱持寬容
坦然面對
上司承認失敗,就算對下屬也要道歉!
失敗環境
讓人成長
守護私生活
作法
一週一次
不平常的事
週休三日
居家上班
剩下工作
晚上或清晨
再處理
守護健康
多走路
生靈感
經常休息
使用升降桌
工作空間
開放
休閒
大腦歸零
一天結束前
早晨獨處
15分鐘
思維
專注產出成果
打破
規則
手續
形式
休假天經地義
策略
協調
與另伴一同確認
下週行程
共有家庭行曆
自主
自己選擇生活方式
平衡
尊重
另一伴
工作權
工作時間
會議
參與決策人數
少較好
開始
給大家議程
事前
與會的人
不需全員參加
決定會議時間
工作時間做法
午休
交換情報
30分鐘
決定下班時間
工作到四點
下午四點前未完成的工作晚上再做。
週五
提早下班
方法
捨棄
不重要的事
無用雙重確認
例如盡量減少寄電子郵件副本。
減少
溝通成本時間
時間運用策略
有意識使用時間
工作前
決定處理時間
珍惜彼此舒適性
時間運用
不勉強
他人
自己
提高工作效率=IM=享受私人生活